(相关资料图)
4 月 27 日,在微博、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,大量网友反映当天在某购物平台上收到陌生的聊天招呼,内容均为骚扰广告,而对方 ID 显示的竟然是消费者本人的真实姓名。对此,平台方回复称," 目前正在处理中。"" 用自己的名字给自己发消息,太吓人。" 有网友这样写道。还有人称," 今天早上收到了顶着我真名的用户给我发的消息,而且真名我从来没在任何购物软件或快递平台上用过。"
在购物平台上收到骚扰广告,不稀奇,但发骚扰广告的用户名称上,写的是自己的真实名字,还是第一次见。这一幕,可以说非常诡异,令人细思恐极。根据用户的说法,网络购物用的都是网名,不是真名字。平台唯一获取自己实名信息的渠道,就是 " 实名认证 "。
面对这些事实,首先要发问的是,发骚扰广告的账号,是如何窃取到了用户的真名字?又如何做到把骚扰广告欺诈信息精准投放给相关用户的?难道是黑客入侵了?按照常理来推论,这很可能是平台方的系统存在漏洞,或者是用户信息被批量泄露所导致的。
如果自己的真实名字如此轻而易举被泄露,被他人获取,还谈什么 " 信息与隐私安全 "。这次泄露的是真名字,那下次泄露的会是什么,谁能保证不是手机号、身份证号、家庭住址甚至银行卡号等。这些信息如果都被不法分子获取,后果大家应该想象得到。
此事中,面对用户对信息泄露的质疑,平台客服 " 平台是不会泄露用户信息 " 的回应,就显得有些无力,用户也很难买账。当务之急还是要把事情给调查清楚,明晰问题源头,回应用户合理关切,并想方设法把系统中存在的任何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的漏洞,都给补上、补牢固。
很多用户之所以对此事反应会这么大,也是因为信息隐私泄露,是民众现实 " 痛脚 " 所在。今年 3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《第 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显示,在网民遭遇各类网络安全问题的比例中,遭遇个人信息泄露的网民比例是最高的,达到 19.6%。
个人信息买卖,甚至可能已形成黑色产业利益链条。打开手机短信,我们会发现,骚扰信息远超正常的短信数量。买房、买车、办银行卡、买保险等留下的个人信息,可能都会被转手几十次,最后会变成对我们进行轰炸式的骚扰短信和电话。
仅仅我们察觉的信息隐私泄露都有这么多,那冰川之下那些我们察觉不到的隐私泄露,不知又有多少?一个没有 " 隐私 " 的时代,不是我们想要的。当侵犯隐私成为 " 家常便饭 ",而我们还不自知,继续麻木,等待的就是 " 深渊 "。
" 转载请注明出处 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