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帛书上第十五章,“古之善为道者”,古代善于按照道去行事的人,“微妙玄达”,他们的洞察力达到一种微妙、深远、四处可达的状态。“深不可识”,你无法用言语去标识它。“夫唯不可识” 不能清楚地描述它。“故强为之容,曰”,我勉强地用言语形容它。那么,“悟道者”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呢?下面紧接着就是这种状态的描写。
“与呵,其若冬涉水”,这种悟道状态,就像人行走在冬天结冰的冰面上。一望无垠,需要小心翼翼地前行。
“犹呵,其若畏四邻”,这种悟道状态,就像被四周的生灵都监视着一样,悟道人一举一动都颇有的影响力。生怕做错什么,招致连锁反应,因此,对四邻的态度,是敬畏、是尊重;对自己的要求,是谨慎、是修正。为什么要如此谨小慎微呢?
(资料图)
是因为,四邻都会被悟道者的德行所感召,想要跟随他,向往更高的境界。这个过程中,悟道人喜忧参半。喜的是有形无形中,会有很多生灵追随;忧的是,无数双眼睛盯着,行差踏错,影响也倍数递增。所以,悟道人的言行举止,都要考虑清楚,要给大家正向的能量,要重视周围的舆论。
这是敬畏,敬重,不是胆小的那种谨慎。这是一种,始终想到周围人的利益,经常为周围人着想的人,这种悟道人,品性很好。从规范自己的言行做起,状态始终保持谨小慎微。
“俨呵,其若客”,这种状态,就像自己去人家做客一样,对四周保持一种尊敬、规矩的状态。那为什么是客人,不是主人家呢?是因为,悟道人要始终明白,所处的这个位置是大家把他推举出来的,随时可以变更,要保持低调、为大家做事的朴实状态,才不会犯错。一旦身处主位,考量的角度就不再是大家,而是自己。
“涣呵,其若冰泽”,这种状态,就好像厚冰在悄无声息中涣散,心里所有的阻滞、矛盾、纠结、疑问也一同化开了。进入了一种轻松、自若的状态。悟道之前,心里有各种束缚,难解的心结、痛苦;悟道之后,不拘于某一种状态,不受形名之分。水可自由冰冻,亦可自由化解。决定您的心,不再是外物(温度),而是勘破道的一念。
“沌呵,其若朴;湷呵,其若浊;旷呵,其若谷”,这种状态,是一种混沌的状态,不明亮,不清澈,没有边界,心中没有形名之分,没有自己的利益,彻底把自己放空。看着有点像没有雕刻的木头一样淳朴,空旷得又像山谷一样,是一种中空、容纳的状态。
“浊而静之徐清,安以动之徐生”,这种混沌的状态,一旦安静下来,就会变得清澈,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。这种安静状态下,一旦动起来,生机就出现了,这种悟道人做事跟别人不一样,纯粹,容易把事做成。
“保此道者不欲盈”,就是按照道去做事的人,他是一种不想满的状态。为什么悟道之人会不想满呢?是因为心里一片混沌,盈亏没有区别,他只是按照内心的善念去做事,很坦然地看待盈亏,知道盈亏都是幻象。一切的荣辱得失,都像风吹过大地一样,不足以引起内心的一个念头。成,不过是顺势而为;败,不是是过眼浮云,成败都不往心里面去了。
“夫唯不欲盈。故能蔽而不成”, 就是按照道去做事的人,不想把人生达到丰盈的状态。别人看到的不成、遗憾之处,实际上是悟道人有意地放弃了,“能蔽而不成”,抓住核心的东西,对不重要的进行一些舍弃,其实是一种智慧。
“蔽而不成”并不是,真的缺憾,而是有条件地放弃,坚守核心的东西。这种状态叫大智若愚。进入一种混沌的状态了,不再去比较了,只是按照自己内心认为正确的方向去做事,慢慢去做、坦然去做、随缘去做、一点点做而已,不在意结果。因为不在意结果,就会进入这种混沌的状态。
对我们生活的启示就是,如果大家都能够进入这么一种混沌的状态,不计较结果、前后、快慢、高低等等比较,而是随缘去做、尽心去做,润物细无声地做,您的人生会更轻松,会更加圆融无碍。